6月22日,在紅堿淖鳥島上棲息的遺鷗成鳥和雛鳥。
仲夏時節,位于神木市的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萬余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幼鳥,正學習游泳、覓食、飛翔等生存本領,場景壯觀。
據了解,遺鷗每年3月底抵達紅堿淖棲息產卵,繁殖后代,7月下旬陸續離開,飛往渤海灣越冬。今年在這里繁殖的遺鷗成鳥4700多巢9000多只,繁殖幼鳥1萬余只。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6月22日,在紅堿淖鳥島上棲息的遺鷗成鳥和雛鳥。
仲夏時節,位于神木市的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萬余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幼鳥,正學習游泳、覓食、飛翔等生存本領,場景壯觀。
據了解,遺鷗每年3月底抵達紅堿淖棲息產卵,繁殖后代,7月下旬陸續離開,飛往渤海灣越冬。今年在這里繁殖的遺鷗成鳥4700多巢9000多只,繁殖幼鳥1萬余只。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