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親友從老家捎來一壇腌制的小蒜,那入口濃香的蒜味立刻征服了我的味蕾。一股催生我流“口水”的清香,勾起了我濃濃的小蒜情愫。
小蒜又稱野蒜,呈卵狀,多生長于山坡、丘陵、山谷、荒地以及田間,成群生長,耐旱、耐瘠、耐低溫,是天然的綠色野菜,擁有天地之靈氣,吸山川之精華,沐驕陽之恩寵,得雨露之滋潤,稱得上“山中閨秀,春天嫩芽”。
提起小蒜,它的凈白,就在眼前浮現,它的辛辣,就在味覺里泛濫,無法抗拒。記憶又回到童年那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小時候,我時常和小伙伴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尋覓小蒜,一旦發現它,就小心翼翼地清理掉旁邊的泥土,直到潔白的蒜頭根須裸露出來,再連根拔起。小蒜土里鉆,綠纓搖風滿。那是天賜的美食,在一個個土疙瘩里,它的影子隱隱約約,讓人驚喜,讓人尋味。它是那么的不起眼,在深翻的土壤里,閃爍出自己的光芒,幾個一團、一堆分散在各處,似乎和人在捉迷藏,不經意間會閃現在視野里。
和大蒜有數十個蒜瓣抱團不同,小蒜多為獨蒜,形狀也多不規則,但這并不影響它獨特的魅力和人們對它的喜愛。小蒜進入百姓人家,人們把這大自然無償的饋贈洗凈剁碎,和寂寞的辣椒攪拌在一起,飯桌上頓時生機勃勃起來。春天的氣息,熱烈的勁辣,一根細細的小蒜能吃出這個季節的恣意和暢快。那青色的碎末和油珠漂浮在面湯里,如雨后狹窄蒜葉上細微的露珠一樣,碗里有太陽跳舞的影子,溫暖又生動,充滿了希望。啜一口面湯,小蒜蔥郁的氣味對吃膩雞鴨魚肉和山珍海味的人來說,更能刺激他們永不言敗的胃口。
小蒜,從《詩經》里走出來的“薤白”,抖落了一身的滄桑,攜裹著地層深處的氣味,潑辣地出現在世人面前。它對生長條件從不挑剔,不論土質硬軟、地力肥瘠、水分多少、林間地頭,都能隨遇而安,不用人們刻意照顧。甚至人們都發現不了它的存在,只是在農忙回家的路上偶然一瞥,那一簇細弱的綠色才喚醒了塵封的記憶。在春雨旺盛的時候,小蒜散發出的氣味讓飛鳥蟲獸避之不及。因此,小蒜很少受動物侵犯,無論是生長在荒山野嶺,還是田間院落,它都亭亭玉立,完整無損。幾番春雨過后,小蒜狹窄的葉子上站著幾粒細小的露珠,乘著微風在逼仄的葉縫間蕩來蕩去。盡管露珠細小,但太陽依然在小蒜上面閃轉騰挪,灑脫的姿勢像是在海上召開舞會,一茬接一茬地渲染著春天的姹紫嫣紅。
光陰似箭,遠離了家鄉的黃土地,也遠離了小蒜,小蒜的味道只在記憶里生根發芽。它以特有的墨綠、鮮嫩、清新的姿態帶著自己的追求與夢想,在樹林里、石縫中,倔強地生長著。它高昂著頭,頂著一株白色的小花,奮力向太陽靠近,細葉上,花蕊中,有一滴滴露珠蕩漾著,給春天增添了無盡的綠色與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