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農村網 > 鄉村文藝

                                          回憶插秧時光

                                          作者:李永明

                                          春暖花開的時候,容易讓人回想農耕往事,回味兒時插秧時的樂趣。

                                          我家有五畝農田,大都分在渠道兩岸。家里勞動力不足,為了不耽誤農時,父母每年都要請人幫忙插秧。有一年,母親提前聯系了幾個親戚來幫忙,頭天下午就叫我和弟弟去落實。原來說好的五個人,結果第二天只來了兩個人。母親為此愁眉不展,要是耽誤了插秧的最佳時間,就要誤一年的收成。時令不等人,情急之下,母親叫我和弟弟也一起下田插秧。

                                          陜南春天雨水多,一塊塊水田似一面面鏡子,白云倒映在水中清晰可見。當時采用的是大棚育秧,先是把谷種放在溫室大棚里育苗,秧苗長到十厘米時再移栽到土質比較好的秧田里,待秧苗長至二三十厘米時,再分栽到水田里,工序較為煩瑣,既費力又耗時。后來采用薄膜育秧或旱地育秧,省了中間一道工序,減輕了農人的負擔。

                                          插秧是一門技術活,栽好了筆直如軸,橫豎都是一條線,栽不好東倒西歪,不好看。母親是插秧的好手,只見她左手抓起一捆秧苗,拇指和食指敏捷地將粘在一起的秧苗分開,右手三指并尖扣住秧苗莖部,找準位置,輕輕一點,秧苗如同出征的戰士一般挺立在水中,有模有樣。在農村大集體時代,人人靠掙工分生活。母親栽的秧苗,深淺適中,窩距分明,根本不用拉繩固位,行距、橫距均勻有序。母親不怕苦不嫌累,每天都是滿勤,掙的工分自然也是最高的。

                                          我卷起褲腿,躡手躡腳下了田,拾起一把秧苗,學著母親的樣子,專心致志地往田里插??商ь^一看,插下去的秧苗不是露出秧頭,就是東一株西一株斜倒在水面上。秧苗漂在水面上,既浪費了時間,又影響了插秧進度。那天下午,父親回家路過田邊,看到我插的秧苗東倒西歪,大發雷霆。母親看我一副著急的樣子,趕緊來到我跟前,手把手教我插秧的基本要領:行距、橫距各一拳頭,每株秧插五到六根苗,入土兩厘米;左手分秧、傳秧,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要并攏插秧,雙手必須同時進行;兩腳要及時往后平移,秧苗不能栽在泥腳印里。母親邊說邊示范,身手舒展,嫻熟自如。漸漸地,我悟出了一些道道來,掌握了基本步驟,插秧也逐步順手了。

                                          經過幾天的勞作,我腰酸背疼,雙腳脹痛,渾身像散了架似的。插秧是跟時間賽跑,節令不等人,千犁萬耙不如早插一下。插秧時幾乎是爭分奪秒,上午一片黃,下午一片綠。稻秧全部插進地里后,農人的心里才踏實起來。母親為了感謝幫忙的親朋好友,到集市上購回魚肉,做起正宗地道的農家菜肴,父親還拿出珍藏的土酒,讓大家喝個高興。

                                          在田里插秧,人是不可能直立的,全程都得躬身勞作。秧苗插到了跟前,人就往后退一步,一直在給橫平豎齊的秧苗方陣讓路。直到整塊水田布滿秧苗,人才能直起腰板,舒展一下身體,看著綠意萌動的水田,臉上欣慰的笑容也在田邊綻放。

                                          其實,插秧只是由谷種變成大米的初始工序,接下來要除草、施肥、收割、脫粒等,前前后后有四五個月時間,從一粒種子入土,都包含著天地人的和諧?!罢l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便是對莊稼漢的最好詮釋。

                                          家鄉的春天,猶如一個寬厚仁慈、胸襟開闊的睿智老人,喚醒了大地,讓這個季節借春風吹拂,讓春雨催生,染紅桃,點綴李,吐綠柳,落在田野,春光無限。


                                          (責編:李茹)

                                          人人揉揉香蕉大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