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用智能手機,沒有健康碼,怎么辦?”“別擔心,我們還有綠色通道?!弊罱?,在陜西很多核酸檢測采樣點、新冠疫苗接種點,我們都能看到為老年人等群體設立的專門通道,解決他們運用智能技術方面的困難。智能手段有了,傳統服務也不能丟,這種“兩條腿走路”的做法讓我們感受到智能生活中的人情味。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得到廣泛應用,推動生活方式日新月異,讓社會治理和服務效能不斷提升。但技術是把雙刃劍,智能化服務也有局限性。曾有老人冒雨去交社保費,被告知不收現金,只能用手機支付,老人在柜臺前手足無措的樣子令人心酸。
身處智能時代,我們不應忽視人們的差異化需求。由于基礎設施、新技術應用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數字鴻溝”客觀存在。截至去年年底,我國非網民規模為4.16億人。無論是公共服務還是商業服務,在推廣新技術時都應基于不同地區、不同群體在不同場景之下的實際需求,保障人們享受多樣化服務的權利,避免“一刀切”。
身處智能時代,我們也應對潛在的風險挑戰未雨綢繆。當今社會,人們的衣食住行、企業的生產經營、政府的公共管理往往構建于互聯網之上。無論是極端天氣災害,還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斷電斷網等緊急狀況,都可能讓原本高效便捷的工作、生活驟然失序。保留一些必要的傳統服務方式,有利于防范極端狀況下新技術失靈,保障生產生活正常運行。
說到底,推廣智能化服務,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人。讓智能生活多些人情味,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應用創新并行,我們才能在技術發展過程中更好地應對風險挑戰,更好地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