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縣茶葉良種苗圃?!≠Y料圖
商南嘉木,一葉呈香。陜西商南縣位于北緯33度,理論上來說,茶葉是不能在北緯30度以北種植成功的。而如今,這里卻成了中國西部最北端的優質茶區,被評為“中國茶葉之鄉、中國名茶百強縣之一”。
商南種茶,始于張淑珍。張淑珍從大學林業專業畢業來到商南,經過十幾年的科技攻關,實現了“南茶北移”,將茶樹的種植成功向北推進了300公里,為商南群眾打開了依托茶產業致富的大門。
沒有張淑珍 就沒有商南茶
1961年,20多歲的張淑珍從西北農學院畢業,放棄了省里的工作,主動要求派往“祖國最需要的艱苦地區”,輾轉來到山大溝深的商南縣林業站。
學林業出身的張淑珍,開始嘗試栽植經濟樹種。她先后引種桉樹、油茶,種桑養蠶,但效果都不理想。有一次,縣上領導、老紅軍梅光華來調研,問張淑珍:“我在安康打游擊時,看到山坡有很多茶樹,老百姓年年采茶賣。咱商南,能種茶嗎?”
在我國種茶歷史上,茶葉適生區大都在北緯30度以南。商南縣地處北緯33°06′-33°44′之間,從無種茶先例?!安铇湓耘嗯R界線,真的不能逾越嗎?”張淑珍決心試一試。
在開始嘗試種茶到形成商南茶的過程中,她反復栽培試種,最后得出了茶葉在此地確實能種,但只可直播不可移栽的結論。
1967年,經過多次失敗的張淑珍點種茶籽,3年后從苗圃采茶,經手工炒青,收獲茶葉3斤8兩。張淑珍高興地把茶葉分成一兩一包,送到了38位縣領導、部門同志手里。人們驚嘆不已:“茶種成了,茶種成了!”
此后,為了種茶,張淑珍遠赴浙江考察,大雪封山仍翻越秦嶺趕往漢中學習。她在苗圃住干打壘,在茶山住窩棚,觀察記錄200多萬字,并據此提出了“南茶北移”的可行性報告。
報告送到縣委,縣委書記主持召開了商南縣第一次茶葉生產會議。1972年冬天,全縣上萬農民走上荒山禿嶺,開挖茶田,到1976年商南茶園就達到了2.7萬畝。1975年,張淑珍的茶場繳售商品茶250公斤。
此后她在研制名茶、打造新品種的道路上,更是付出了無數個春秋。及至后來,茶葉在商洛的商南、山陽、鎮安等縣大面積種植成功,創出了一系列名牌茶葉產品。
1985年,擔任商南縣茶葉站站長的張淑珍召集36家茶場經營者提出成立國企“茶葉聯營公司”,集產、供、銷于一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打開了商南茶葉發展的新局面。
時光荏苒,商南茶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茶園面積已達25萬畝,其中豐產茶園12萬畝,可采摘茶園19萬畝,年產茶葉6500噸,產值達10億元,實現了“人均一畝茶”,戶均增收5000元。
繼任者劉保柱 科技推動產業升級
接過張淑珍發展茶產業大旗的是劉保柱。他擔任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總經理后,注冊“雙山”品牌商標,讓商南茶走上了一條科技化、品牌化、標準化的發展之路。
茶葉不僅僅是普通的農產品,同時也是高科技產品,無論是茶樹新品種選育、栽培管理,還是茶葉加工都離不開科技。劉保柱說,“公司自創始至今,一直注重科技支撐,公司還通過簽訂‘科技承包’合同的方式,引導茶農采用公司推廣的茶樹新品種及種植模式,并生產公司開發的新產品,這樣一方面保證了公司產品品質穩定,另一方面也確保了茶農的收入?!?/p>
劉保柱認為,隨著土地、能源等不可再生資源的限制,勞動力資源日益短缺,以及人們對茶產品保健、安全功能需求的日益關注,企業效益的提高必將越來越依賴科技。
商南緯度高,海拔高,低溫、干旱缺水,新品種培育是商南茶這些年一直在破解的難題。目前,商南縣新茶園都是高標準建園,采用滴灌技術、水肥一體化等科技手段,確保茶園高質高效發展。
說起商南茶葉的品質特點,劉保柱如數家珍?!安枞~的水浸出物是衡量茶葉質量的關鍵指標,國家標準是36,陜西平均是39,而商南平均在45左右,最高可以達到50?!眲⒈Vf,商南茶最大的優勢就是內在品質好,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商南還是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地,沒有工業污染,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商南茶安全、有機的優良品質。
“我們現在所在的富水茶海公園就是一個高標準打造的茶旅融合的示范點,公園規劃總面積2萬畝,茶園綿延22公里,主要都是無性系茶園,引進龍井43、安吉白茶、中黃2號等茶葉優良品種?!眲⒈Vf,在建園時,政府配套路網及水利灌溉建設,企業負責建基地,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園,將這里建成具有茶、花、果、林于一體的茶海公園度假區。
新領軍人王超 “四品”并行發展
陜西省茶促會會長、商南縣沁園春茶業公司總經理王超是近10年來商南縣茶葉企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領軍人物。
2001年王超就與茶結緣,但是一直發展不順,幾度想要放棄,是張淑珍鼓勵了他,讓他不要放棄。
2010年,王超在試馬現代農業園區建立茶葉基地,2011年注冊了沁園春茶業公司,大力推廣無性系良種建園,在綠茶、紅茶的基礎上,發展白茶、黃茶等新品類,帶領當地茶農穩定增收。
試馬現代農業園區茶葉基地建設初期,當地村民擔心有風險。為了讓村民放心,他找到村委會協商,土地流轉時由村委會、公司、村民三方到場,簽訂流轉合同,群眾這才對他公司的態度有了好轉。
在王超看來,做茶葉的同時也是在做人,要先做人,再做茶,首先要打心里面想做個好人,然后再以做人的方式去做茶,用心去做茶。因此,他也提出了品質、品種、品牌、品行“四品”并行的發展理念。
在王超的帶動下,村民們有了土地租金、務工薪金、茶葉銷售金、分紅股金和管理獎勵資金,搖身變成了“五金”農民。嘗到甜頭的村民紛紛加入園區建設中來,茶園規模也越建越大。
“茶葉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因此在助農增收方面具有非常廣泛的前景?!蓖醭f,接下來,他要進一步做大做強品牌,建設白茶小鎮,打造4A級的美麗茶園,通過茶旅融合發展來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讓茶產業為商南縣鄉村振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商南縣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朱熙敏介紹說,下一步,商南縣將以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抓手,繼續在“三品”上做文章,即引進新品種、提高茶品質、做優茶品牌,持續抓好“質量安全、基地提升、品牌打造、市場開拓”四大工程,努力在鄉村振興中再立新功。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胡明寶